大花蕙兰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佛教文化之高僧大德释道恒中华励志25m10h1h [复制链接]

1#

佛教文化之高僧大德:释道恒—中华励志


释道恒,蓝田人。他9岁那年在路边上玩耍,隐士张忠看到他后感叹道:“这个小孩有超出常人的瑞相,长大后若在世俗社会,必有辅佐帝王之功;若入佛门,必能光显佛法。遗憾的是我太老了,看不到那一天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道恒年纪很小的时候,就失去了父母,他对后母很孝顺,闻名乡里。道恒家里很穷。常靠他绘画挣些钱,以供家用。既使这样,他还笃好佛家经典,常常通宵学经。到他20岁时,后母也死了,他行丧尽礼,服满后出家为僧。不仅精通佛学理论,对其它学问也素有研究,才思敏捷。高僧罗什到关中后,道恒即前往修造,罗什对他非常欣赏,所译的经书,请他帮助校订。


        道恒有个同学名叫道标,也是高雅而有才力的人,在当时的名声;仅次于道恒。后秦君主姚兴,因道恒、道标二人神气俊朗,有治理国家的才能,于是令尚书令姚显,敦逼道恒、道标罢道还俗,辅佐后秦王室。又给道恒、道标下语书说:


        你二人有高洁的行操,实在可嘉。但现在急需要治理国家的人才,现令尚书令姚显强夺你们的法服,罢道还俗,帮助我治理国家。如果你们还是心存佛门,那对僧侣和百姓都是不利的。希望能够体谅我的心情,不要以“守节”为推辞。


        道恒、道标回答说:


        上月二十七日诏书奉悉。诏书令我们脱去法服,我们感到非常悲伤,五情失守。我们二人才疏学浅,入佛门未久,但立誓为佛门献身,学习佛法,不理世俗之事。古时候光武帝尚且能纵严子陵的隐退之心,魏文帝能容许管宁辞官不做的行为,光武帝和魏文帝都能放下君主的面子,来成就一个普通百姓的心愿。况且陛下以道治国,弘扬佛法。望陛下能明察我们的心愿,体恤下情。


        姚兴又写信给罗什、僧契二位法师说:


        一别已有数旬,常常想念你们。最近下诏给道恒、道标二人。令他们脱去罗汉之服,同样可以追寻菩萨的踪迹,因为“道”是无处不在的。希望法师能帮助我劝劝他们。


        罗什和僧契回信说: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我们听说君主是以“道”来养民,以“德”来治理天下,自古以来的明君都是这样,他们都明白若是违背了人的性情,就很难管理。所以尧放纵许由隐居箕山,魏文侯对隐士段干木以礼事之,伏轼致敬。汉高祖能够容忍东园公、绮里季、夏*公、用里先生隐居商山,叔度于汉岳推辞不上征聘贤士的车子,这都是适贤人的必情而得贤人啊。现在道恒、道标等到人德未圆满,分在守节,少习佛理,伏膺佛道。至于敷折妙典,研究幽微,足以启化童雅,有助于功德教化。希望陛下能够施与既往的恩典,以遂其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