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古以来,兰花就深受人们的喜爱。无数的艺兰前辈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兰花资料、诗词画卷。
(滇红素)
西晋张华所著的《博物志》记载:“舜帝南巡,在兰台亲手栽兰”,说的便是舜帝南巡在中台种下兰蕙,故也被人称为兰台,这是中国第一座兰文化的建筑物。
(金镶玉)
春秋末期,越王勾践在浙江绍兴的渚山种兰。后人把渚山命名为兰渚山,把兰渚山下的集市命为花街,驿亭命名为兰亭。根据明朝万历年间的《绍兴府志》记载:“兰渚山,有草焉,长叶白花,花有国馨,其名曰兰,勾践所树”。
作为中国第一个歌颂兰花的人,孔子显然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。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“兰当为王者香”,从此“王者香”成为了兰花的代名词。
(四海一馨)
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,是中国历史上早期栽培兰花的名人,他的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关于兰花的描写,在《九歌》里写道“沅有芷兮澧有兰、秋兰兮青青,绿叶兮紫茎。”
(*源素荷)
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,兰花开始出现了人工栽培,而由于稀缺性、栽培难度等原因,栽培仅限于宫廷之内。在这一时期,兰花的栽培开始从宫廷的皇室逐步扩大到士大夫阶层。
(永昌金荷)
到了唐朝,盆栽兰花日益增多,栽培者已经从皇室贵族、达官贵人等特权阶层发展到文人雅士,以及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普通百姓。这时也出现了很多关于兰花的记载及诗词,唐代诗人王维,是最早的艺兰前辈之一,对栽培兰花颇有研究,据记载他曾“用*瓷斗,养以绮石,累年弥盛”。唐彦谦在《咏兰》诗中赞曰:“清风摇翠环,凉露滴翠玉。美人胡不纫,幽香蔼空谷。谢庭温芳草,楚畹多绿莎。于焉忽相见,岁晏将如何。”唐末杨夔写的《植兰说》:里面记载“而兰荃洁净,非类乎众莽。苗既骤悴,根亦旋腐。”《植兰说》是迄今所知对兰花栽培方法最早的记述。这些说明了盆栽养兰,在唐朝已经开始并形成了一定规模。
宋朝时,兰花的栽培已经非常普遍,开国皇帝宋太祖非常喜爱兰花。曾下旨每年都要向京城进贡珍品兰花。而南宋的赵时庚于年写成的《金漳兰谱》是我国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,全书分三卷五部分,对紫兰(即墨兰)和白兰(即素心建兰)的36个品种的形态特征作了描述,并论及了兰花的品位。继《金漳兰谱》之后,王贵学又于年写成了《王氏兰谱》一书,书中对30余个兰蕙品种作了详细的描述。此外,宋代还有《兰谱奥法》、《全芳备祖》、《种艺必用》等兰花方面的专业著作。自宋代开始以兰花为题材进入国画,并开创了以画赏兰的风气。南宋赵孟坚所绘之《春兰图》,已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兰花名画,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。
(晨光)
元代诗人、画家郑思肖的诗画以物咏志,通过兰花来表达自己思念故国之情,从此兰花逐渐成为忠贞的象征。
明代,兰花进入了昌盛时期。赏兰风气、栽培经验、艺兰著作都日益昌盛。尤其是江浙一代,栽兰赏兰已经成为民间的传统习惯,每年春节前,或上山采兰或市集买兰,定要在过年时种上几盆兰花。当时有首诗写道“为兰采芳者,何以遣所思。”诗中将专门采兰的人称为采芳者,可见当时爱兰之风的兴旺。
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对春兰、蕙兰等的生态、品类、形态、用途都有比较完整的描述。张应文的《罗篱紊兰谱》,周履靖的《兰谱奥法》、鹿亭翁的《兰易》、簟溪子的《兰易十二翼》和《兰史》等都对兰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,而高濂的《遵生八笺》更是影响至今,大家耳熟能详的“春不出,夏不日,秋不干,冬不湿。”便出自于此。
(福州素荷艺草)
清代是我国兰花在封建社会时的全盛时期,随着历代谱集和新园艺品种不断出现,涌现出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艺兰大家,他们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,推陈出新,纷纷写出了具有价值的艺兰专著清初鲍薇省的《艺兰杂记》,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兰花瓣型学说;冒襄的《兰言》,朱克柔的《第一香笔记》、吴传沄的《艺兰要诀》、张光照的《兴兰谱略》、许霁楼的《兰蕙同心录》等许多的艺兰著作。
清代开始一些地方每年都举办兰花花会,即今天的兰展。而嘉庆年间成立的宁波余姚兰花会馆,是第一家以兰花名义成立的兰花组织,性质如同今天的兰协一样。兰花会馆不单组织各种花会也培养出许多的兰艺名家,为兰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。
(红尊)
清代的兰艺前辈发掘了许多的名品,其中有两个名品创下了兰花的最高成交价格记录。这样的价格按照物价折算,即便到了两百多年后经济高度发达的21世纪也没能突破。其中一个是蕙兰大一品,据《兰蕙同心录》记载,年,嘉善胡少梅植。时富商周怡庭以三千金易,不许,明年,仍归周。周怡庭开价*金三千两,胡少梅养了一年后才卖给周怡庭。另一个品种则是年著名兰家杭州邵芝岩前辈,以一幢房屋及良田百亩所换的春兰荷瓣绿云。邵芝岩先生更将绿云作为其笔庄的商标一直流传至今。
(寺小灵童)
民国时期,虽然战火不断,时局动乱,兰花事业仍然得到了一定发展,涌现出了许多的兰艺大家及兰艺著作。如年出版的吴恩元的《兰蕙小史》,年由夏治彬所著的《种兰法》等。
(金花素)
解放后,随着*治稳定、经济的繁荣发展,兰花事业也开创了新的景象。不但出现了许多的兰艺名家、兰花著作。还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、科技的进步、极大提高了兰花的栽培技术、管理水平,更解决了地域性、时效性的限制。兰花的交流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。兰花开始走向了千家万户。
(三江彩锦)
馨香千年,万古流传。回首过去成果斐然,展望未来生机无限。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,兰花事业将在未来的道路上谱写新的篇章,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。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