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二)
一、关于老蜂巧的纷争
据考证“绿蜂巧”在上个世纪30年代流入日本只是一部分种源,国内一直存有,并在江苏喜蕙大家中流传。该种在视兰花为*草的那个年代里遭到了空前的洗劫,剩下的稀有种源也由明到暗地被收藏在爱培者手中,以苏、锡、常为主要收集地。在改革开放初期兰花的稀有铭品,一般的兰友是无缘亲见的。
后来,90年代始国内有兰商和日本兰花爱培者有贸易往来,其中“绿蜂巧”被相继引到国内。“绿蜂巧”在30年代流入日本后经过近60年的栽培其存量远远大于中国国内存有量,国内的种源是在文革期间被人为销毁故稀有于日本。由于处在信息封闭的状态中,那个时候的国内留存的“绿蜂巧”亦混迹在“蜂巧梅”中被稀有地传承着。
“老蜂巧”一词的诞生是由“新蜂巧”的出现,另外在那个年代亦有“赤蜂巧”和“新蜂巧”在流传,后者全都是赤蕙,容易和绿蕙进行区分。能够让人难以分清就是同是绿蕙的“老蜂巧”和“绿蜂巧”了,加上在那个年代兰花收藏大家喜欢秘不示人,想要从二个种中进行开品比对亲观的人可谓是寥寥无几。没有一定的深交那是绝对不可,因此掌握二者的有效识别的话语权是当时的大兰家们。
在抗战时期战火连天,人们为了安全到处躲避,兰花所有种的传承亦受到了严重的威胁。“绿蜂巧”一直到建国后的第一本兰书上无其只字片言,自然沈渊如、沈荫椿先生的《兰花》上亦是无缘提及。这导致我们今天只能在年日本的《兰华谱》上找寻到那张最早的“绿蜂巧”黑白照片。为什么国内流传的该种却失去当初的名字?这其中既有因乱的客观存在,亦有因利的因素在内。
打破这种隔绝,这要归功于从事日本兰花贸易的兰商们,正是他们在日本的收购才使得国内存有量不断地上升。“绿蜂巧”从90年代初一直到年后都在不断地陆续返销回国中。自从“常州蜂巧”由顾树棨先生的《兰苑纪事》中诞生后,其实际交易依然是围绕在“老蜂巧”上。
据了解最早从事日本返销草贸易的是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兰商们,关于“绿蜂巧”回国一事,他们中有人最具有发言权。关于该花被如何运作当成“老蜂巧”在做市场的,由于和本文不搭故略过。
直到年浙江丁贻庆先生的“老蜂巧”复花后,被识是和“常州蜂巧”一样的外部特征开品。据说丁贻庆先生这路草是来自于上海方向。这既不来源于常熟,也不引自于常州,这说明了“绿蜂巧”,并不是某一个地方拥有。从另一面来分析,似乎吻合了是由日本通过上海分散到蕙花爱培地的秘闻。
在年南京玄武湖蕙兰展期间,丁贻庆先生的该盆复花的草,由于时间点没有掌握好,故无缘见识,当时确实是遗憾了许久。后来我在年第二届金坛·长江杯蕙兰展上亲眼看到了当时用玻璃罩保护起来挂名为“老蜂巧”的花。次年年在中国第二届(绍兴·柯桥)兰文化大展上第二次见到了该路花的开品,是由浙江麻勇先生出展的“老蜂巧”。这是由一只普通泥瓦盆栽培的,摆在一个毫不起眼的展台上,没有聚焦的媒体炒作和渲染,没有刻意地去保护,没有惊天动地的守卫,一切与众兰为伍应时出展静静地在那里虚怀若谷,美丽绽放。
直到年,蕙兰展上露面的只有两路蜂巧在大赚眼球,那就是“常州蜂巧”和“海归蜂巧”。“海归蜂巧”是年出现的一匹黑马,当时的露面给“老蜂巧”销售市场带来了无比的震荡,一时因利而利者内心大乱。
蕙兰传统种“赤蜂巧”黑白照
浙江丁贻庆先生当时盛传一时的“老蜂巧”开品一组。关于这路花的来龙去脉牟安祥先生在其著作《兰蕙纵横》上有详细的交代,本随笔略过。
年在中国第二届(绍兴·柯桥)兰文化大展上浙江麻勇先生挂着“老蜂巧”出展的花。
二、几个不寻常的电话
年3月中旬我在从南昌去樟树市的路上,接到了江苏金坛刘庆松先生的电话。电话中刘庆松先生口气异常喜悦地说:“小万,我找到了梦寐以求的一只蕙花,她可能就是我们一直苦苦追寻而无果的,先发照片给你欣赏一下,再发表你的鉴赏观点和看法好吗?”。在等待彩信的过程中又接到了山东日照刘刚先生的电话,这两个电话一前一后紧紧而至。
在我感到太过突然的时候,只听刘刚先生在“万先生,请您帮我鉴赏一只花,鉴赏之前。我先说一下大体情况,这只蕙花来自日本,由于我和日本方面从事水产贸易往来关系,打听到该花栽培持有者的信息已经有几年了,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