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花蕙兰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2通过蕙兰的士大夫之说看现象 [复制链接]

1#

(下)

二、士大夫的气势

蕙花绽放时气宇轩昂的气势是任何兰种无法比拟的,人工栽培驯化的草,花莛冲出叶架一般保持在40-50厘米,在野生状态下达70-80厘米,甚至有高达1米的。我们在靖江公园成片的“解佩”花开中可以感受到那种壮观场面和气势,这是目前人工种植蕙花集体绽放最多的栽培基地,因而有靖江“解佩”甲天下之称。

江苏靖江公园的“解佩”整体气势恢宏

蕙兰传统种“解佩”花苞欣赏

蕙兰由于叶片长承载力大故多见叶姿半垂,亦有少量的环垂叶和立叶铭品,例如新老种“大叠彩”和传统铭品的“金岙素”等。再如贵州产蕙就有两大类别之分,第一类是软叶品种,该种多见半垂叶或垂叶。第二类则是硬叶品种,该类多见斜立或直立叶。不管蕙兰中的立叶还是半垂叶或环垂叶,其花莛都是冲出叶架之势。由于花莛呈斜立或直立的方式向上拉升,故展现花姿时气场较足有大气磅礴之感。

如果说硬叶种的直立叶微有抢势的地方,但因为蕙花的花莛顶端生长优势明显,只要孕育和春化正常都是要高高地冲出叶架的,这在传统种的“金岙素”和贵州硬叶新种“翘角水仙”的花艺绽放上可见一斑。那么在斜立叶的展现上就更为容易了,花莛直立拉升呈扶摇直上之势现绝佳之美。这样的气势我们在传统铭品“荡字”上可见花和叶的绝妙搭配。在半垂叶上当叶片四周分散,只见灯芯杆高挑出去,则有着直冲云霄之感,气势令人震撼!半垂叶代表蕙兰传统铭品“大一品”就是一景。再如像环垂叶的蕙兰当花莛拉升到位时可以用气势如虹来形容。这就是好花有叶配,簇拥而生,气势自佳。

蕙兰传统铭品“大一品”绽放气势

蕙兰传统铭品“大一品”花苞欣赏

三、蕙为士大夫说

就在本随笔上部推送出去后收到臧远清兰友的互动他提供了“蕙为士大夫说”的出处,那就是宋朝书法家*庭坚在《书幽芳亭记》有云:

原文

士之才德盖一国,则曰国士;女之色盖一国,则曰国色;兰之香盖一国,则曰国香。自古人知贵兰,不待楚人逐臣而后贵之也。兰甚似乎君子,生于深山薄丛之中,不为无人而不芳;雪霜凌厉而见杀,来岁不改其性也。是所谓“遁世无闷,不见是而无闷”者也。兰虽含香体洁,平居与萧艾不殊。清风过之,其香蔼然,在室满室,在堂满堂,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。

然兰蕙之才德不同,世罕能别之。予放浪江湖之日久,乃尽知其族。盖兰似君子,蕙似士大夫,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。《离骚》曰:“予既滋兰之九畹,又树蕙之百亩。”是以知不独今,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。兰蕙丛出,莳以砂石则茂,沃以汤茗则芳,是所同也。至其发花,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,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。蕙虽不若兰,其视椒则远矣,世论以为国香矣。乃曰“当门不得不锄”,山林之士,所以往而不返者耶!

译文


  如果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过其他的士人,那么就成为国士;如果一个女子的姿色超过其他的美女,那么就称之为国色;如果兰花的香味胜过其它所有的花那么就称之为国香。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,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,人们才以它为贵的。兰花和君子很相似: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,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;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,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。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,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。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,但平时与萧支没有什么两样。一阵清风吹来,他的香气芬芳,远近皆知,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。

然而兰和蕙的才能和品德不相同,世人很少有能分辨出来的。我放任自己长期流浪四方,于是完全知道兰和蕙的区别。大概兰好似君子,蕙好像士大夫,大概山林中有十棵蕙,才有一棵兰,《离骚》中说:“我已经培植兰花九畹,又种下蕙百亩。”《招*》说:“爱花的风俗离开蕙,普遍崇尚兰花”因此知道楚人以蕙为贱以兰为贵很久了。兰和蕙到处都能生长,即使栽种在砂石的地方也枝繁叶茂,如果用热茶水浇灌就香气芬芳,这是它们相同的地方,等到它们开花,一只干上就一朵花而香气扑鼻的是兰花,一只干上有五七朵花但是香气不足的就是蕙。虽然蕙比不上兰花,但是与椒相比却远在椒之上,椒居然被当世之人称为“国香”。于是说当权者必须除掉,这就是那些品德高尚的隐士纷纷远离当局而不返回的原因啊!

——来自百度百科

在阐述何为蕙为士大夫之说时必需要把出处查明,该《书幽芳亭记》有学者译文精彩解释,特一同摘下来供读者参阅。在我仔细阅读发现了其中*庭坚在《书幽芳亭记》有两处存在需要核实和实践实验求证的地方。参照原文:盖兰似君子,蕙似士大夫,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。《离骚》曰:“予既滋兰之九畹,又树蕙之百亩。”是以知不独今,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。在这里使用“大概”二字,后又借用《离骚》“予既滋兰之九畹,又树蕙之百亩”其意是:我种下了九畹地的春兰,又曾栽种了百亩园的蕙。这只是在暗喻一种思想,并不是说明兰少而蕙多。这里的“畹”是古代计量单位.“十二亩曰畹”九畹即一百零八亩的兰花,其实和后面的树蕙百亩是相同的。另外,“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”加上后面的引用《离骚》“予既滋兰之九畹,又树蕙之百亩”这就是显示了不确切之说故而推断。

时代变迁兰人们对于春兰和蕙兰的喜好确实存在,比如江苏喜蕙兰,浙江喜春兰。在80-90年代,人们重春兰轻蕙兰,直到第三波兰市期间春兰被以科技行为大量地杂交组培后,蕙兰却成了继续春兰后的全国通用“粮票”,而备受青睐。

再如,“兰蕙丛出,莳以砂石则茂,沃以汤茗则芳,是所同也。”我们在这句话里已经看到了宋朝艺兰已经在使用颗粒料,那时应该是就地取山上的风化石料混合腐殖土在种,因为文字中使用了“莳以”,这说明了使用砂石作为辅料在用已经成为一种栽培习惯。看后文字则令人发呆“沃以汤茗则芳”,“汤茗”就是指茶水,使用茶水浇兰花会造成生长不良,何来增香之说?如果施以百草汁应该是最为准确的。有机质肥料是属于全元素性的,这样会使兰花放香所需要一些微量元素得以满足,故*庭坚这段说词存在不科学的。而百度百科上的译文也不知道出自谁手,可能是限于对植物栽培的不太理解,仅从古文上来作句而误出,竟然写成了使用热茶水来浇,见译文“如果用热茶水浇灌就香气芬芳”,这样艺兰岂不是作死的节奏,什么植物能吃得消热水浇灌啊!

再有,“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,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。”这段话在宋朝之后关于兰花方面写作被大量引用。这样一来就加深了春兰是为最佳的幽香之味,其实不然,多花兰中的送春就是蕙的一个变种,其香味和春兰没有什么两样的。另外,四季兰的香味那也是上乘的。像秋冬季节绽放的寒兰虽然放香规律是越冷越香,俗称冷香或遗香,但其本质亦是以幽为主的放香特点。春剑和莲瓣是春兰的变种其香味自是不说,但就是蕙兰当中亦是有两大类型的。一种是普遍人们认为的浓香味,只可远品不可近嗅,远远品味很好靠近鼻端时就有刺鼻不净之感。这确实是存在。但是,蕙兰中尚有一种幽净的高级纯净之香,这不分绿蕙或赤蕙种而存在。关于这句话的译文也存在谬误不清的地方,如:“一只干上就一朵花而香气扑鼻的是兰花,一只干上有五七朵花但是香气不足的就是蕙。”这显然是译者对兰花不太了解,故也就无法作出精准的解释。当今译《书幽芳亭记》者,都会存在个人学术水平和专业领域研究的匮乏问题,故含有个人倾向在内亦属常有之事,这就如同于丹说《论语》一样,各自学问高低不同见解自然就不一样了呈现给大家也就存在出入。

有人说绿蕙香味好,这只是一厢情愿之说,因为像传统铭品中的“老极品”年年绽放我都靠近品香,味却不净。而我手中河南产的“国香荷蝶”是赤转绿蕙,“凤舞”是绿蕙,香味却是纯净而幽。产自湖北大洪山的“国香风云”也是幽香味净之品,像重庆石柱落山的“国香蕊蝶”就是时有纯净时有味杂之感。像蕙兰中是否存在产地不同从而使放香基因存在变化,这需要我们用很长时间来求证。

春兰虽以幽香见著,却存在一些味别和区域兰种上有不同的显现。例如,叶片边缘粗齿不放香的品系,例如河南信阳、安徽金寨局部、湖北局部、韩国和日本等。在放香上产地区域不同亦存在浓淡不一和放香特点不同的变化,例如,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县境内落山的“定缘梅”其放香特点就是露瓣吐幽,细品之下感觉浓于东部的春兰。

细叶兰中的香味是幽见长,这是地球上植物中最为神奇的香味,经过组织分解就会顿时消失成青草味,但是蕙兰的兰膏中却存在定格的幽香之味,很净很纯。品尝其味却有如蜜般鲜甜,并却伴有至高无上的幽香,这是天下最好的蜜汁琼浆了。

兰花香型目前可分为,幽香、甜香、清香、馥郁的浓香等。而今的王者香、香草、香祖、国香、天下第一香泛指兰花,不因春兰而别之。

蕙兰新种“凤舞”开品欣赏

蕙兰新种“凤舞”花苞欣赏

结束语

假设按照“兰为王者之香”,为依据的话,那么君、王、侯,其后才是士大夫。如果按照兰香幽净为王,蕙香含杂略次为士大夫,感觉这样以香的味别来分析似通而又不通,因为蕙中有幽香味净者不在少数。

再者,*庭坚的“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,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”值得让人玩味。香不足,可以理解品级上欠缺一个档次,但是“香有余”却让人难以理解了。其实春兰之香贵在幽处,似有似无,如是就更是谈不上余了。如果说余香未了那是指处在冬天开花的寒兰,这既是冷香更是遗香型的清幽之味。而蕙兰的香味则浓了许多,就是品级高的幽香味净的蕙花开时,由于一串9朵左右,其香味自然也就集中得多了。故此句前后配合在一起就有茅盾,如果改成“一干一花而香幽者兰,一干五七花而香不净者蕙”,这样描述方才更为精准。

当处在春兰盛开的地方幽味也就自然增浓了,余同麓的:“手培兰蕊两三栽,日暖风和次第天。坐久不知香在室,推窗时有蝶飞来。”那也是鼻子在同一种高级别的香味中习惯了,难以分辨而已,毕竟人类的鼻子是有很强的适应性,当很快适应了某一种气味时就会对其不敏感了。因此,我们在品香的时候就要用手或借助物体把空气激荡起来,这样好让香气呈流动状态,如是易被鼻子的嗅觉捕捉到。

其实,品兰花的香味也是香文化的一种了,只是该类香似有似无难以捕捉,视为活香固无定式。“香道”很深奥,亦是非常迷人。

以单独兰花的香味来品定蕙为士大夫之说,似有不足之处。如果再结合气势来佐证似乎更加合理一些?不知道各位兰花爱好者观此随笔上下部后是作何感想的?

——全文完——

蕙兰传统种“老极品”花开欣赏

蕙兰传统种“老极品”花苞欣赏

摘录《书幽芳亭记》赏析:


  北宋的散文小品中,最著名的当属周敦颐的《爱莲说》。该文以莲喻人,赞扬了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的高尚人格。稍后*庭坚的《书幽芳亭记》,堪称与《爱莲说》相比肩的精美小品。但由于前者被选入中学教材,广为人知;而*庭坚本人以诗名世,他的散文创作被掩盖了。


  *庭坚是北宋著名的诗人、书法家,“苏门四学士”之首。*庭坚诗、书、文均有极高造诣,与苏轼并称“苏*”。他的一生风波跌宕,饱受磨难。在北宋*争中,他属旧*,屡遭贬谪。但无论处于何种艰难的境地,他都以气节自励。此文就是他高尚品德的流露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为,达到了“文如其人、人如其文”的至高境界。


  中国古代历来有“芳草美人”的传统。这是典型的类比手法:以自然界的某种动植物来类比人的品行。周敦颐建立起了莲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,*庭坚此文则建立起兰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。


  *庭坚一开始就连用三个类比:国士、国色、国香,将兰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。“楚之逐臣”是指屈原。屈原在《离骚》里种兰、佩兰、赋兰:“余既滋兰之九畹兮,又树蕙之百亩”,以兰来象征自己美好的品德。*庭坚指出兰与君子十分类似:“兰甚似乎君子,生于深山薄丛之中,不为无人而不芳。雪霜凌厉而见杀,来岁不改其性也。”君子就像兰花,从不吹嘘自己,也不因无人赏识而愁闷;在遭受外界残酷的摧残后,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。这两句话的精警,可与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相比肩。


  为什么*庭坚要特意点出这两点呢?因为在这两种环境中,最能见出君子的品格。在第一种环境下,君子尚未成名,无人赏识,要耐得住寂寞;在第二种环境下,虽屡遭打击,而不改其操守。“遁世无闷”句,语出《易经》。《乾卦》《文言》:“初九日:潜龙勿用,何谓也?子曰:龙德而隐者也,不易乎世,不成乎名;遁世无闷,不见是而无闷。乐则行之,忧则违之,确乎其不可拔,潜龙也。”《孔疏》:“遁世无闷者,谓遁避世,虽逢无道,心无所闷。不见是而无闷者,言举世皆非,虽不见善而心亦无闷。上云遁世无闷,心处僻陋,不见是而无闷,此因见世俗行恶,是亦无闷,故再起无闷之文。”《易·大过》《象传》:“君子以独立不惧,遁世无闷。”《孔疏》:“明君子衰难之时,卓尔独立,不有畏惧。遁乎世而无忧,欲有遁难之心,其操不改。凡人则不能然,惟君子独能如此。”可见,只有君子才能在这两种环境中卓然挺立。“含章”句,亦出自《易经》。《易经》第六三章云:“含章可贞。或从王事,无成有终。《象》曰:含章可贞,以时发也;或从王事,知光大也。”章,即文采,也就是美德。含章,即藏善,韬光养晦,保养美德。贞,正。含章可贞:蕴含美德,心地守正。时,时机。成,居功。君子应耐心等待最佳时机再行动。含蕴秀美,品德坚贞;如为天子做事,不要居功,则有善终。*庭坚在这里又一次赞扬君子立身处世的特点:一是含蓄,不张扬,不刻意追求。就像兰花,平时与其他花草混处,香味不明显。二是把握时机。君子一旦有机会能施展自己的才华,就会尽心尽力地报效国家民族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就如兰花,一阵清风吹过,香气芬芳,远近皆知。


  接下来,作者特意比较了兰与蕙的不同,指出兰似君子,蕙似士大夫。兰与蕙的栽培环境相同,但两者有花之多少与香味远近不同。“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,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。”花少,则含蓄,不张扬;香味远,则有真才实学,内蕴丰富。作者还指出,“蕙虽不若兰,其视椒则远矣。”椒,一种香味浓烈的常见草本植物,此处指庸碌之辈。士大夫虽然品德修养不如君子,但较之庸碌常人,又已远甚。可叹的是,椒居然被当世之人称为“国香”。“当门”,指当权者。当权者昏庸,不能辨别蕙与椒,更无法赏识那含蓄的、清幽的兰了。所以,那些品节高尚的“山林之士”,纷纷远离当局,“往而不返”了。在这里,作者寄予了深沉的世道感叹。


  *庭坚对兰的推崇,是在北宋推崇君子气节的大环境下提出来的。周敦颐《爱莲说》就说:“莲,花之君子者也。”*庭坚也说:“兰似君子。”此文写于他贬居戎州之时。戎州有山名兰山,上有野生兰花。他将之移植于院中,建一小亭,名为“幽芳亭”。在北宋*争中,*庭坚属苏轼*,屡遭新*打击。但是,他并无怨恨詈骂之词。苏轼称赞他:“意其超逸绝尘,独立万物之表,驭风骑气,以与造物者游,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,虽如轼之放浪自弃,与世阔疏者,亦莫得而友也。”(《答*鲁直书》)评价高得不能再高了。*庭坚将居处先后命名为“任运堂”、“槁木庵”,表现了他随缘任运的人生态度。他为人“内刚外和”,有如兰花,含蓄,不张扬,内蕴深厚,讲求气节。他的诗也反复吟咏了兰花的高洁品质,如《以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为韵寄李子先》、《丙寅十四首效韦苏州》、《次韵答和甫卢泉水三首》、《答李康文》、《和答刘中叟殿院》、《寄晁元中十首》、《寄傅君倚同年》、《次韵答*与迪》等诗。他还亲手书写了唐韩伯庸的《幽兰赋》,流传至今,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行书佳作。

*庭坚学识广博,善用典故。他提倡广泛学习古代优秀文学作品,厚积薄发,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,“点铁成金”、“脱胎换骨”。在这篇短文中,*庭坚随手引用《易经》、《离骚》,展示了他深厚的学养。——摘自百度百科

请加国香居公众或扫描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