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天,我跟一个朋友吃饭,就扒了他一卦,“想当年你追云云时……”。见那哥们儿很淡定地说:“一开始是喜欢她,可是,有一次,我走进她的宿舍,看到书架上只放了几本小说,别的什么都没有。从那时起,我就不再喜欢她了。
听到他的解释,我禁不住哈哈大笑——这似乎长久以来我都对小说有这种“偏见”,也就是只看小说。我问他的朋友:“您是否认为所有文学作品中,小说属于‘等级最低的文学作品’?”这哥们儿说:“明清以前就是这样,但是现在完全颠倒了。”我又说:“大部分小说都没有什么思想价值,只是为了娱乐?对于很少阅读小说的我,有什么资格去评判“大多数”小说?有鉴于此,我对小说的认识若不无知、不偏激才怪,所以他当然不会同意。所以,我退了第二步,然后说:“至少,大多数人读小说的目的是为了消遣吗?”
在所有出版物中,发行量最大的恐怕是各种类型的小说,我可以武断地说。这类小说由于受众群体太广,自然质量也很差。不可否认,其他书中也有大量垃圾,如成功学、生活哲学、人际科学等。他没有详细说明他在那女书架上看到的那些小说都是些什么,但他告诉了我一个很简单的结论:“一个只会读小说的人,根本就一窍不通。”
尽管垃圾小说毫无价值,但即便如此,大多数的读者也只是把它当作故事来阅读,很少有深入的思考。在所有文学作品中,我感觉小说的难度是最高的,读起来也是最轻松的。相对于诗歌、散文、杂文、戏剧等等,小说是将一个句子拆成十句,又将十个句子拆开成一百个句子,读起来当然是"省脑子"--大多数人能够通宵看小说,却很少。
一个人一天三小时就可以阅读一篇散文、诗歌或杂文。然而,在“省脑”的后面必然是浅读,缺少思考——而小说的思想却较为零散,读者很难通过浅显的阅读从整体上把握其思想。一部好的小说,一定是哲学味的,一个只会读小说而不读哲学性作品的人,“必然”只是把小说当作故事书来读;就算是好的小说,也会被他所糟蹋。从逻辑上讲,我的这个哥们儿并不喜欢“一个只会读小说的女孩”,基本上就是因为这个逻辑。
在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时,我对张平和周梅森等人的官场小说很着迷,这类书看了不少。回过头来看,基本都是同样的套路,没有多少思想价值。让我感到羞愧的是,我虚度了一生,如果能早一点读官方小说的时间,就能省下一大笔时间来阅读米兰昆德拉、周国平或历史、哲学、经济学及社会学的经典作品,我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差!最近三到四年的时间里,我已经不再看小说了。
在朋友的推荐下,去年下半年破例看了三部小说:余华的《兄弟》、王小波的《黄金时代》和奥威尔的《》,并破例地写了所有的读书笔记。如今,我意识到,对于我这样一个不会阅读小说的三流读者来说,即使不写笔记,也基本上是“白读”。因为,假如不认真地写一本读书笔记,我就会觉得“很上瘾”,说不出什么意思。直到写读书笔记时,我才能真正开始和作者交谈。
如今,我读书虽不算浮躁,但也十分“功利”——偏重于读那些思想集中程度较高、能带来思维乐趣的作品,如杂文、哲理散文、哲学、伦理学、历史评论等;对于小说和历史故事,我也觉得很有趣,但舍不得花太多时间,太奢侈了,等有时间再读。但是,我什么时候才会有时间?